“呵呵,叫你多读点书,两个文化名人都不认识。”

就在这时,一个老人教训道:“魏了翁可是南宋后期大学者,蜀学的集大成者。”

随即有人接话道:“至于邓文原也是了不得的人物,与赵孟頫、鲜于枢齐名,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。人称邓巴西、素履先生,堪称元初文坛泰斗。”

“受教,受教……”

一开始表示不知道魏了翁和邓文原的人立即有些脸红,默默的退到了后面。也不怪他,主要是中国古代名人太多了。有些人由于缺乏群众基础,所以声名不显。然而不研究就算了,一研究你就会发现,人家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。

魏了翁和邓文原就是这样,之所以现在一般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声,也有一些历史的因素。以魏了翁为例,他研究更多的是理学和易学,这样的学术思想,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,大家对他自然没有什么印象。

另外就是邓文原了,尽管是元初文坛泰斗,三大书法家之一。不过历史也在定论,鲜于枢的影响力不如赵孟頫,而邓文原的影响力又不如鲜于枢。

鲜于枢是英年早逝,成就不如赵孟頫也正常,但是邓文原之所以排在末尾,主要是他做官很成功,晚年疏于翰事,书名渐隐。

其实这样的性质与江郎才尽的江淹一样,由于公务繁忙,顾不上练习文章书法了,出现倒退的情况也很正常。在古人眼中,两人是反面教材,可是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,他们却是尽职尽责的表现。

毕竟无论如今,大家用纳税的钱养你,不是让你白吃白喝,练习书法成就自己名声的,勤于政务,为民做主才是本分。反正邓文原的官声很不错,政绩卓著,为一代廉吏。

至于赵孟頫,尽管在元朝出仕为官,但是由于是前朝的皇室后裔,注定不能掌控实权,所以才有闲情逸致练习字画,然后荣际王朝,名满四海。

实际上苏东坡也差不多,也在是被贬了之后,一篇篇流芳百世,震古铄今的诗词文章才纷纷出炉,奠定了一代宗师大文豪的地位。

扯远了,言归正传。从魏了翁和邓文原的题跋就可以知道在南宋、元朝之际,这幅作品是一路传承下来的,没有什么问题。

接下来还有几篇题跋,好像是明清的文人所写。

可惜这些人的名气,实在是没有办法与前面几个人相比,大家也弄不清楚他们的身份和来历。估计要回去查一查典籍,才能够说得上来。

这也正常,地方名人嘛,肯定要查地方志才知道。刑老就曾经这样自嘲,表示自己就是属于这种地方名人,在地方是名人,出了地方就是无名小卒了。

与此同时,田老微笑道:“中间这几个人,我也不太清楚,但是最后一个题跋中提到的杨氏帖园,我却知道它的来历。”

“杨氏帖园?”众人有些迷惑不解,一脸茫然之色,显然没有听说过。

“王观,你知道吗?”田老转头问道。

“好像听钱老说过。”

王观皱眉沉思:“应该是在徐州,在清代嘉庆年间,一个叫杨映权的人建立的。他在为官的时候,收集到许多明代晋王府所藏唐宋名家书帖。回乡后,为了让这些书帖长存人间,特出重金聘请金石良匠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,并修建了一个园子珍藏,所以有帖园之称。”

“你说得没错。”田老笑道:“在建国以后,杨氏子孙就将这批石刻献给国家,现在的徐州博物馆之中,还有这批碑林石刻呢。”

“田兄真是见多识广啊!”刑老等人忍不住称赞起来。

“我曾经去过徐州,见过存放的石刻,才知道有这个杨氏帖园而已。”

田老摆了摆手,若有所思道:“也就是说,至少在嘉庆年间,这幅作品还在。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,东西又消失不见,直到现在才重见天日。”

“真是东坡居士的前后赤壁赋?”

就在这时,门外有一群人匆匆忙忙涌了进来,却是接到了纪老的电话,立即从黄州赶过来的文化节评委们。